好消息 :
好消息 :
六經辨治失眠學習筆記
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名醫工作室 黎崇裕
一、太陽病概述、常用方、辨治眼目及案例
失眠從太陽病論治來源于自營衛不和這一病機,基本治則是和調營衛,交通陰陽。常用方有桂枝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等。以心悸不寐、怔忡不適、四肢不溫、氣上沖感、汗出惡風、舌淡紅或暗紅、舌苔薄白、脈細或緩為辨治眼目。
桂枝湯治驗(李建安醫案):余曾治一失眠癥,通宵不寐,常自汗出,歷服天王補心丹、養血安神片、酸棗仁湯罔效。余用桂枝湯治之,汗止而寤寐如常。學生奇而問之:“如之奈何?師不用一安眠藥而能獲如此神效。”答曰:“營衛不和,衛不入于營,故不寐。今服桂枝湯則營衛和,故汗之而能寐也。”(《臨證拾錄》)
苓桂棗甘湯治驗(胡希恕醫案):張某,女,65歲,1965年12月13日初診。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頭暈心悸,臍左跳動,有時感氣往上沖,沖則心煩,汗出,口干不思飲,苔白,脈緩。此屬寒飲上擾心神,治以溫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棗甘湯加味:茯苓24g,桂枝12g,大棗5枚,炙甘草6g,酸棗仁15g,遠志6g。服3劑睡眠稍安,頭暈心煩、氣上沖感亦減,前方加生龍牡各15g,續服6劑,諸癥若失。(《經方傳真》)
二、少陽病概述、常用方、辨治眼目及案例
《類證治裁》云:“陽氣自動而靜,則寐;陰氣自靜而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陽護于外,陰守于內,通過少陽樞機運轉而陰陽交配。若少陽樞機不運,乃使表里開合無度,氣血運行紊亂而陽氣不交于陰而導致失眠。常用少陽病方有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湯、四逆散、奔豚湯等。以心煩不寐、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苔薄、脈弦等見少陽證者為辨治眼目。
小柴胡治驗(任宏程醫案):節某某,女,52歲,1989年3月18日就診。述因驚嚇染患失眠三十余年,始為入寐困難,聞步履、門響、人語等聲擾醒,醒后不能再寐,家人倍躡手足而行,莫敢觸冒,每日睡眠不足四個小時,甚者徹夜不眠,良醫數更,中西藥并進,針灸按摩、氣功保健、土單驗方、求神拜佛遍施,終無一效。近幾年尤為嚴重,連日不眠,甚則月余,終日苦不堪言。但精神狀況尚可,飲食如故,仍能堅持工作,旁無它癥。談敘間,隨取往日病例處方一大厚疊,余逐觀之,率多按養血安神論治,鎮心安神、養陰清熱、滌痰清心、活血化淤、消食和胃者亦復不少。余聆視病情,也感茫然,訝為頑癥。殫思再三,忽悟失眠一癥,病因雖繁,但總屬陰陽失調,陽不交陰,治療也當著眼于此。奈苦無良方,輾轉思維,驀然憶及小柴胡湯正是調和陰陽之方,不妨一試,乃疾疏方:柴胡15g,半夏、黃芩、人參、甘草各10g,生姜5片,大棗5枚。囑令千里流水煎之。患者對治愈早已懊喪,今又見藥簡量輕,平淡無奇,直搖頭長嘆。余釋其病理,言此方乃醫圣先師調和陰陽之祖方,心誠則靈。千里流水煎藥,乃為奇處,《本草綱目》云:“流水者,以大而江河,小而溪間,皆流水也。其外動而性靜,其質柔而氣剛,主治……陽盛陰虛,目不能瞑。”患者將信將疑取藥而去。不意翌日來告,昨天服藥,當夜即安然入睡,一覺竟10個小時,醒后精神疲憊,仍有睡意。既效不更,仍宗前方,6劑諸癥竟悄然而去。余為之獲效速捷而驚訝,恐其病久療效不固,囑再進3劑,以收全功。一年后追訪,安然無恙。(《國醫論壇》)
奔豚湯治驗(徐登國醫案):陳某,女,39歲,1987年10月21日初診。失眠頭昏、心悸躁煩年余,服西藥有時雖能成眠,而晨起仍感頭昏腦脹,倦怠乏力,久而厭食。后服歸脾丸、棗仁安神液、柏子養心丸等藥,也多乏效。面色萎黃少華,失眠頭昏,有時徹夜不眠,心悸怵惕,抑郁寡歡,兩脅隱痛,口苦,時有噯氣,溲黃,舌淡苔黃,脈細弦。此為陰血虧少,肝失濡養,木郁化熱,引動心火,氣機失于和降,心神不能安寧所致。法宜養血滋陰以柔肝木,泄熱平沖以寧心神。方取奔豚湯化裁。藥用:當歸10克,炒白芍10克,炙遠志10克,酸棗仁5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葛根10克,法半夏10克,郁金10克,李根白皮15克,龍齒30克(先煎),生姜3片,甘草6克。服5劑后已能成眠,噯氣停止,脅肋不痛,自謂有心靜神怡之感。肝熱得清,沖氣得平,心神漸安,原方去郁金、生姜,繼進5劑,睡眠一如常人。囑其常用生脈飲、地黃丸,滋陰益氣養血,善為調養,睡眠一直很好。(《廣西中醫藥》)
三、陽明病概述、常用方、辨治眼目及案例
陽明通降失常亦是導致失眠的一個常見因素,姜春華先生在其《中醫學術思想研究及臨床經驗選粹》一書中亦明言:“胃家實,腑濁上攻于心,心神受擾而不寧,故不眠”。如用安神鎮靜之品,是治標而遺其本,服大量安眠藥無效即是明證。法當去胃腑之實,實祛濁除,心神得寧,自然安寐。常用陽明病方有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白虎湯、百合地黃湯、梔子豉湯、梔子厚樸湯、桃核承氣湯等。以心中煩躁、輾轉不眠、手足心熱、口干多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脈弦數有力見陽明證者為辨治眼目。
大承氣湯治驗(姜春華醫案):戰某,男,38歲。1982年3月4日初診。
連續失眠十余日,徹夜不寐,服大量安眠藥無用,痛苦不堪。面紅目赤,大便不通多日,舌苔黃厚,脈大。用大承氣湯。大黃9g,芒硝6g,枳實6g,厚樸9g。僅服一劑,腑通,當夜酣然入眠。(《姜春華中醫學術思想研究及臨床經驗選粹》)
四、太陰病概述、常用方、辨治眼目及案例
營衛不和可導致失眠,營衛化生不足亦可導致失眠,而脾主運化,如若脾胃功能較弱,營衛化生亦不足,同樣可以導致失眠。常用方有理中湯、皂莢丸、栝蔞薤白半夏湯、甘麥大棗湯等。以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實、哈欠頻作、眩暈、疲乏過度或伴腹痛惡心、嘔吐等見太陰證者為辨治眼目。
酸棗仁湯驗案(賴良蒲醫案):何某某,女,32歲。1936年仲冬,因久患失眠,諸藥不效。形容消瘦,神氣衰減,心煩不寐,多夢紛紜,神魂不安,忽忽如有所失,頭暈目眩,食欲不振,舌絳,脈弦細,兩顴微赤。此乃素稟陰虛,營血不足,營虛無以養心,血虛無以養肝一心虛神不內守,肝虛魂失依附,更加虛陽上升,熱擾清宮所致。議用養心寧神法,以酸棗仁湯加人參、珍珠母、百合花、白芍、夜交藤,水煎;另用老虎目睛五分研末沖服。連服13劑,使能酣臥,精神內守,諸證豁然。(《蒲園醫案》)
五、少陰病概述、常用方、辨治眼目及案例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欲寐就是那種似睡非睡,精神萎靡,困倦思睡而不得的狀況。常用方有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茯苓四逆湯、黃連阿膠湯、豬苓湯等。
以默默欲眠、入睡困難、疲憊無神、怕冷無汗、頭痛、腹痛、腰痛、牙痛見少陰證者為辨治眼目。
真武湯治驗(蔣天佑醫案):張某某,男,35歲,1968年8月27日初診。患失眠6~7年,現每天至多能入睡2小時,甚則徹夜不眠。自覺迷糊,頭暈,心悸,胃納不好,尿時黃,腰困,記憶力減弱,肌肉跳動。舌質紅,苔淡黃稍膩,脈右虛弦,左沉細緩。辨為腎陽衰微,水氣凌心。治以溫陽利水,方用真武湯。服2劑,即能睡7~8小時。(《山西醫藥雜志》)
黃連阿膠湯治驗(劉渡舟醫案):李某某,男,49歲。患失眠已兩年,西醫按神經衰弱治療,曾服多種鎮靜安眠藥物,收效不顯,自訴:入夜則心煩神亂,輾轉反側,不能成寐。煩甚時必須立即跑到空曠無人之地大聲喊叫,方覺舒暢。詢問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勞至極時,為提神醒腦起見,常飲濃厚咖啡,習慣成自然,致入夜則精神興奮不能成寐,晝則頭目昏沉,萎靡不振。視其舌光紅無苔,舌尖宛如草莓之狀紅艷,格外醒目,切其脈弦細而數。脈證合參,此乃火旺水虧,心腎不交所致。治法當以下滋腎水,上清心火,令其坎離交濟,心腎交通。黃連12g,黃芩6g,阿膠10g(烊化),白芍12g,雞子黃2枚。此方服至3劑,便能安然入睡,心神煩亂不發,續服3劑,不寐之疾從此而愈。
六、少陰病概述、常用方、辨治眼目及案例
厥陰火熱在上,水寒在下而陰陽不交,氣機升降失常,呈現厥陰寒熱錯雜之狀態,而發為失眠。常用方有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柴胡桂枝干姜湯等。以煩躁焦慮、潮熱汗出、四肢末端冷、心煩、口干口苦、喜溫飲、舌苔中后根膩、尺脈沉弱弦緊。見厥陰證者為辨治眼目。
烏梅丸治驗(王中琳醫案):周某,女,35歲,主訴“眠差3年余,加重2個月”。患者3年來由于工作原因睡眠時間不穩定,出現入睡困難、眠后易醒,夜間睡眠約5小時,自訴平日服用健腦補腦類藥物,效果不佳。近2個月來眠差加重,夢多易醒,醒后難以再次入睡,夜間睡眠約3~4小時。平素易心煩,納可,大便不成形,每日1次,小便可。舌質暗紅,苔薄黃,脈浮弦。予烏梅丸加減治之,藥物組成:烏梅20g、黨參12g、當歸9g、炮附子6g、桂枝6g、干姜6g、川椒6g、細辛3g、黃連12g、黃柏9g、酸棗仁30g、元胡30g、木槿皮15g 7劑,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二診患者睡眠好轉,大便成形,原方稍有化裁繼服14劑,失眠得愈,隨訪半年,未再復發。(醫藥前沿)
失眠治療關鍵在六經辨證中靈活選用經方,應用時不可亂加減,應隨證調整,藥量因人因證而異,而且可以合方使用。失眠的治療是復雜且持久的過程,不能偏執于方藥的作用,要重視患者的心理、生活習慣等方面的調節。(原文發表于《經方(第1輯)》,主編李小榮,人民軍醫出版社,2016年1月,第64-68頁)圖片轉自互聯網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