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
好消息 :
佛教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傳為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所創,廣泛流傳于亞洲的許多國家。自漢魏時期經西域深入中原之后,在其勢力較為滲透的地區,原先常見的音樂社祭活動開始逐漸由包括樂舞雜戲在內的“廟會”活動代替。

北魏時,佛教所涉地區,廟宇林立,僅洛陽一地,佛寺就有幾百座。各著名廟宇都定期舉行廟會活動,陳列樂舞,招引信徒。據后魏楊衒〔xuan〕之《洛陽伽藍記》載,景樂寺舉行廟會時,各種音樂雜戲匯集在寺內演出,演員扮成“奇禽怪獸”,在音樂伴奏下舞于殿前,具有“飛空幻惑”的神奇作用,圍觀男女信徒,人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個個“目亂睛迷”,宗教意味之濃由此可見一斑。隋唐時,這種廟會活動有增無減,不少寺廟內部都專設戲場供音樂雜戲演出,每逢宗教節日,便舉行盛大廟會,羅列諸多樂舞雜技于戲場,廣召世眾,熱鬧非凡。廟會的宗教儀式,也要由僧人唱《梵腔》、《贊》、《偈》等宗教歌曲,為了使信徒能領會教義,這些歌曲都結合中國語言聲調來演唱,所以又都顯露出中國民間音樂的吟誦特征。
由于佛教重視音樂的傳播作用,所以不少寺廟僧人都被訓練成為身懷音樂絕技的專家,他們既會歌唱又會樂器,為音樂的傳播和普及發揮了作用,敦煌石窟中的豐富音樂內容就說明了此點。另如前述僧人段善本,也是在寺廟音樂實踐中成長起來的琵琶演奏大師,長安祈雨大會后,他被召入宮廷音樂機構成為正式樂師,從此當上了康昆侖等一批樂工的音樂教師。
隋唐宮廷樂舞所用樂曲不少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內容上也多反映佛家宗教思想,如前述“法曲”就來源于兩晉南北朝時期用于佛教法事活動的音樂。初唐時期,法曲倍受重視,唐玄宗創設梨園機構的目的就主要是為排練和演奏法曲,其中專設有“法部”,法部就是專門試奏、排練、修改和完成法曲創作的部門。唐玄宗的音樂創作活動,也主要體現在法曲創作上。據記載,他創作的法曲《霓裳羽衣曲》就是在西域佛曲《婆羅門曲》基礎上滲入道家思想而編創的。
民間散樂與佛教的關系更為密切,廟會中具有宗教意味的散樂節目,在宮廷和民間都多有傳播。如唐散樂《太平樂》在崔令欽《教坊記》中被列為雜樂,是配合《獅子舞》演奏的樂曲。獅子在佛教教義中是保衛佛主誕生的護法神獸,佛經說過:佛主出世時有500個獅子從雪山來,待在門前,故為護法者(《佛說太子瑞應經》)。唐《太平樂》就取其“獅子神獸辟邪可使人間天下太平”的佛法教義而得名。
直到現在獅子舞還在民間各地流傳,不過它已逐漸失去原有的宗教意義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節目的優秀代表了。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釋家文化在中國
下一篇: 佛教對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