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
好消息 :
養老金“18連漲”幾無懸念 專家預計今年漲幅約為3%
日前,地方兩會陸續落下帷幕。多個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專家表示,養老金“18連漲”幾無懸念。“近幾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上調幅度呈下降趨勢,今年養老金漲幅約為3%。”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一方面是受社;鹗杖朐鏊俜啪彽纫蛩赜绊;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職工養老金人均水平為每月3000元左右,基數已經較高,占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比重約60%左右。
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如何
按照慣例,每年4月國家會公布當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通知。目前,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如何?據了解,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起步晚、發展慢。2018年我國先后試點了養老目標基金和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2021年9月我國銀保監會又推出了養老理財產品。三大序列的個人養老金產品推出時間不長,品種仍比較單一,市場選擇余地不大,產品銷售未達到預期效果。
截至目前,養老目標基金資產凈值約為1000億元。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僅2億多元,參保人數4.5萬余人,試點效果遠低于預期。
養老金第三支柱迎來大擴容
對于第三支柱,“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并要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在“十四五”規劃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愿景與舉措后,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也迅速做出響應,并對相關內容進行細化。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會議強調,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完善制度設計,合理劃分國家、單位和個人的養老責任,為個人積累養老金提供制度保障?梢钥隙ǎ撐募哂型苿印⒔∪覈еw系的重要指導作用,標志著“個人養老金”新時代即將開啟。
多地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構建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等。
專家預計2022年養老金漲幅約為3%
截至2021年,我國退休人員養老金已經實現“17連漲”。2018年至2020年,連續三年上漲幅度均為5%,2021年上漲幅度調整為4.5%。
對于2022年養老金漲幅,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幾年,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幅度呈現下降趨勢,今年養老金漲幅約為3%。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疫情影響下,我國財政開支較大,社保繳費進一步萎縮,社;鸬氖杖脒M一步放緩;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職工養老金人均水平達到每月3000元左右,基數已經較高,占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比重約60%左右。
今年地方兩會和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早早就透露出“適度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例如:河北省明確要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河南省表示“適度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兜牢民生底線”;還有吉林省、陜西省也明確提出“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隨著養老行業逐漸透明,行業規則更加明確,養老院從業人員會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具備職業精神,一個具備專業知識的群體除了能夠給居住在養老院的老年人提供基本日常生活保障外,也會提供一系列的人道主義關懷服務。例如:臨終服務、心理咨詢服務。
養老院產業規模和市場潛力分析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6年中國養老院行業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2020年小康社會建成之時,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占比將達19%。老齡化提速,無疑會加大養老院產業市場缺口。目前,全國養老院產業規模已超過4萬億元,但GDP占比尚不足10%。
養老院行業是基于醫療行業和政府公共服務建立起來的。在產業鏈上游主要有金融、房地產、養老保健品、養老設備、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等環節。養老院的中游是養老院運營,養老院下游則是養老需求人群。
我國養老院供給能力大幅提高、質量明顯改善、結構更加合理,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更加方便可及,政府運營的養老院養老床位數占當地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不超過50%,養老院護理型床位占當地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不低于30%,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0%。
數據顯示,到2020年養老院在60%以上城市社區達到老年宜居社區基本條件,40%以上農村具備老年宜居社區基本條件,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養老院公共服務需求能夠在養老院社區得到滿足。
預計2020年,全國養老院產業市場規模有望膨脹至7.7萬億元,2030年將達22.3萬億元;2050年的中國老年市場、養老院產業規模有望達48.52萬億元、21.95萬億元,老年市場、養老產業將以9.74%、11.48%的年增長率高速發展?梢,養老產業作為剛需,養老院市場需求及潛力巨大。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交所開市將滿三個月 市場活躍度穩步提升 2月14日證券板塊跌幅達2%
下一篇: 返回列表